温江花木标准化生产助推产业发展
来源:温江新闻网
曾经,生产标准和商品标准的缺失,是我区花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行业尴尬,迟来的种植革命,在全区花木种植户中成了当务之急的大事。日前,全区花农正用标准化、规模化来改变过去的“密、杂、乱”状况,提高收益。
小而全制约发展 标准化突破瓶颈
11月10日,太阳暖烘烘的,万春镇幸福村的老陈正在地里忙碌。“地里太密了,阳光照不进来,地面不长一根草。”老陈指着密不透风的桂花树说,他准备把苗圃里的桂花移走一些,“搞标准化种植,这是合作社要求的。”
幸福村有2000多亩花木,虽然销售一直看好,但近年来忧虑一直压在花农心头。老陈说是舍不得把多余的、品质不高的苗木淘汰,年复一年田里便成了密、杂、乱现象。一亩种上5亩的东西,什么都想种,有的甚至种上20多个品种,看似什么都有。人家大客户一来,要一个规格的一个品种,一开口就上万株。我们哪里拿得出来?
感受最深的是幸福村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郭建平,他说前些日子,省外一家客户来买35公分高的地被植物洒金珊瑚,一下要几万株,可他们只有1万多株。客户只好悻悻而去。
“成都周边区市县的花木发展都很快,如果不加强种植上的革命,用标准化、规模化来改变‘密杂乱’现象,那温江花木就可能要让出头把交椅了。”郭建平这样担心。之后,他带着记者来到一排桂花树前,每株树都相距4米多,树下种着刚植下的地被植物洒金珊瑚。
“乔木与地被植物套种,一亩只种40株桂花树。有眼光的花农在几年前就搞标准化种植了。”郭建平解释,由于地里比较疏朗,阳光充足,植物生长较快,也便于修枝整形,桂花的“笼形”也容易长好。同样六七公分胸径的桂花,“笼形”好的价格在1000元以上,“笼形”不好的只有四五百元。桂花是乔木,下面的空间就种些低矮的地被植物以进行立体利用。
“一亩地的效益差距那么大,特别是今年春秋两季花木市场表现出的疲软行情,刺激了不少花农调整了种植结构,该淘汰的淘汰,该移植的移植,市场是最好的指导老师。”郭建平说。
标准化基地提升温江花木产业形象
温江青春园林公司的红枫基地在成都地区颇有名气,每到春季红枫基地似一片红色的海洋,千亩基地成为众多市民踏青游玩的理想场所,也是摄影爱好者拍摄风景的好地方。不仅如此,近年,我区加大了一三产业联动,延伸产业链,依托花木产业优势,大力规范发展花木乡村酒店、花木物流、生态休闲观光、创意体验等产业。据了解,今年该区已经在友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了追梦园、兰花休闲社区、柏萃乡村俱乐部、花城映像等一三产业联动项目,促进温江花木产展销为一体。同时引进了万亩桂花标准生产示范基地、杜鹃花生产观光基地、三邑盆景观赏加工园、湿生植物培育观赏区等。
示范户的带头作用激发了全区花木生产向标准化转移。“花农自觉调整种植结构当然是件好事,但今年区园林部门也不等闲,为此动了不少脑筋,一方面组织技术干部到田边地头手把手指导花农转型升级,用实际行动支持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组织花农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邀请大户为花农传授各方面知识。几乎做到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辱齿关系。”区花卉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我们村2000亩花木到11月中旬已调整完毕,前来参观学习的各地取经人络绎不绝,既宣传了幸福村又提升了温江花木产业形象。”幸福村郭建平愉快地说。“调结构增效益”在我区花农中已是家喻户晓的口头禅。区花卉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两三年之内,全区15万亩花木将逐步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向标准化、高端化、规模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