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森林 看拉萨如何“树上山”
发布日期:2013-04-26
四月,万物复苏,雨水降临高原。古老的藏历向我们显示,每年清明后是西藏最适宜植树的季节。拉萨河谷杨柳青青、桃花盛开,正在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不久前,自治区林业厅传出消息,未来10年,自治区将投资100亿元对拉萨河谷及两侧进行造林绿化。其实,拉萨市南山山体绿化项目已于2012年启动,目前共栽树10万余棵,完成山体绿化面积近400亩。细心的市民已经注意到,昔日光秃秃的山坡上,正在萌发片片新绿。
“今后的拉萨不仅能够看到美丽的雪山,也能看到几片森林”的乐观说法随之传出。而与此同时,一种悲观情绪也在大家心中蔓延。“拉萨海拔高,山体又以沙石为主,在山上种树,应该活不成吧?”在拉萨种树究竟有什么困难,这些难题要如何解决,树能上得了山吗?现有的经验在全区有推广价值吗?
有无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通过人工干预,在拉萨周围的山上种树已经成为可能。难题所在,树要上山,必须解决三大难题:土、水、苗。破解之道,一方面,加强土壤改良;另一方面,水利先行,提高灌溉效率;同时,发挥本土植物优势,并科学引进、驯化外来树种。能否推广?由于成本昂贵、科技含量高,而且我区各地土质、气候差别很大,“树上山”并不宜盲目跟风模仿。
“树上山”有没有可能?
依山伴水,绿树绕屋,鲜花点缀,大概是人类对于居住环境不变的向往和追求,高原人民也不例外。
虽然高寒缺氧、土质贫瘠、风沙肆虐,但世世代代的西藏各族人民都会尽可能选择树木葱茏、水草丰美的“小气候”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并在周围有种树条件的地方亲手植起片片绿荫,成为高原上一处处生动的“绿洲”。因此,在西藏下乡,长途跋涉中只要看到一片绿树成荫,也就意味着那里有人家居住。
无论是进藏的十八军战士,还是一批批从祖国各地来到西藏工作、生活的干部,安顿下来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垦荒植树。已经退休离开西藏的许阿姨回忆起当年在拉萨植树的经历,依然深有感触地说:“年年都种树啊,单位院子种,拉萨河谷也种,很难活,但再难也要种啊。拉萨什么都不缺,就是太需要绿色了。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拉萨周围的山都绿了,跟林芝似的,醒来都在笑!”
是啊,拉萨太需要绿色了。通过多年的植树造林,拉萨变得更绿了,山下河边的防护林也建成了,可山上依然还是光秃秃的。近年来,随着拉萨降雨量的增多,人们惊喜地发现,每年进入雨季,拉萨周边的山上就长出一层“绿皮”。这使得人们不禁浮想联翩:不适宜种树不代表不能种树,既然山上长出了这么多季节性的天然植被,那么能不能把树也种到山上去,为拉萨安装一台绿色零污染、零排放、零耗能的“大空调”?
出现在许阿姨梦中的景象,其实并不陌生。因为,让拉萨周围的山都披上绿树的盛装,是多少代人的“中国梦”、“西藏梦”!拉萨属于高原季风半干旱气候,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加上降雨稀少、植物蒸腾量大,使得拉萨天然植被稀疏,野生大型乔木极少,周围的山上更是土壤贫瘠,几乎没有植物生长。
“西藏独特的气候决定了部分树种不适宜在这里生长。”自治区林业厅一位负责人说。“历史上,拉萨周围的山是没有树的,能把树种到山上去,让拉萨周围光秃秃的山变得郁郁葱葱,是我们所有林业人的梦想,但这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这位负责人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通过人工干预,在山上种树已经成为可能。”自治区林业厅造林绿化处专家表示。
“树上山”难在何处?
日前,记者气喘吁吁爬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拉萨南山上,山下已渐渐绿树成荫,可山上仍寒风凛冽,脚下只有沙子和石头,心里也不禁疑窦丛生:这种地方怎么种树?林业专家认为,树要上山,必须解决三大难题:土、水、苗。
先说土。通过对南山山体土质的分析发现,拉萨山体为“高山草甸土”和“高山漠土”土壤类型,土层薄、细土少、石砾多,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发育程度差,可以说土壤非常贫瘠,并且在一面山体上还要依据地形地质分为河滩地、山脚地、石块区等多个不规则地块,极不利于绿化。
再说水。水是生命之源,对树来说更是如此。不同的树种,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供水保障,绝不是植树时往坑里倒几盆水那么简单。而拉萨周围的山体,降水量少,而且山体土质完全不蓄水,一些小灌木的生长都有困难,更别说种树了。
苗也很重要。拉萨阳光强烈,且日照时间长,娇嫩的树苗在运输和栽种期间要经受暴晒、风沙的“考验”。此外,每一种树苗都有自己的特性,特别是一些引进的树种还会出现“高原反应”,呈现出第一年“绿”、第二年“黄”、第三年“死”的状况。过去人们常说:“一年活不算活,二年三年活才算活。”现在新的标准是:“五年活才算活。”
专家还表示,在高原,尤其在山上栽树,是一个重大课题,要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也许同一海拔高度、不同地点,积累的经验就不能照搬,必须按照实践的经验和科学的论证,科技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不断作出新的调整,避免因植树造林人为破坏原有植被,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树上山”到底行不行,得试了才知道。
怀揣着种树上山的梦想,2008年,拉萨市总投资1547.9万元,开始实施创园第一林项目,探索山体造林经验。项目实施5年来,造林成活率达到80%以上。2012年,拉萨市又决定对南山山体进行绿化实验,并首次大规模地实施秋季栽植。通过这些人工造林恢复山体植被,成为当前一种摸索前进的方向。
“树上山”难题如何破解?
"树上山",这是第一次,没有更多的实践、科研成果指导和成熟技术,我们当然做好了道路曲折甚至失败的心理准备。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多大的问题,都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拉萨市林业绿化局造林科负责人说,在整理前期栽植记录的基础上,有关专业人员还密切观察记录苗木生长情况,采集和分析不同时期各项因子、指标,为今后的推广积累经验。
创园第一林项目的实施方,塔杰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布穷在南山上一项项给记者介绍他们对土、水、苗这三大难题的破解之路。
海拔越高,自然土越少。要解决土的问题,首先要从山下将泥土背上山,然后每挖一个坑,都要先填上部分泥土,再放树苗;土少石头多的地方,先得用石头垒“坑”,再填土;遇上雨季或浇水导致泥土流失的,每个坑还要重新填土、施肥。光这些还不够,除了采用传统的土壤改良方法外,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如生根粉和土壤调理剂,可以改良土壤的性质,使其更适宜植物生长。
树要上山,水利必须先行。虽然拉萨河近在咫尺,可在工程实施之初,工人们只能像“蚂蚁搬家”一样,从河里运水到山下的水井中,然后再运到山上的水池里。经过反复试验论证后,创园第一林采用了来自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利用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滴头或滴灌带将压力水以水滴或小水流的形式,均匀地滴渗给每棵植株,湿润土壤,让每一滴水都派上了用场,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为植树供水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于苗木,创园第一林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山体地形地貌和土地条件,发挥本土植物优势,按照以乡土树种为主,科学地引进、驯化外来树种,用容器苗代替裸根苗,喷施生根粉,既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又保护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在植树中突出了一个“快”字:起苗快、包装快、运输快,同时在苗木运输、栽种过程中使用叶面蒸腾抑制剂和其他生物制剂,达到树体保护的目的。
正是高投入和高科技保证了树不仅上了山,还能活下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林业项目常规造林投资每亩在2000元左右,而包含水利工程、土方工程及人工等费用的山体造林投资则比常规造林高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南山山体绿化项目为例,项目总规模1000亩,每亩造价达到29万元。
今年,拉萨市启动了河谷及两侧造林绿化工程,10年投入100亿元。有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凭借这个“处方”,是否就意味着彻底破解了“树上山”这个难题?
记者在创园第一林项目的山坡上看到,树只种到了半山腰。布穷告诉记者:“越往上走,风化石更多,土壤更不好。创园第一林种植有云杉、塔柏、杨树、柳树、雪松等10多个品种。其中,云杉、塔柏等树种耐寒,成活率高,但长势缓慢,平均一年才能长三四公分。我们目前探索出的经验是先种一些先锋树种,慢慢发挥改善环境的生态特性后,再补栽常绿树,一步步往上走,进而形成整个森林体系,但这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
因此,“树上山”急不得,更停不得,必须主动承担起肩负的职责,在实践中创新、探索中前进,做好我们这一代人该做的事。
“树上山”能否推广?
拉萨山上的树种活了,有没有在全区推广的价值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专家学者。对此,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虽然拉萨市“树上山”取得了初步的试点成功,但由于成本昂贵、科技含量高,而且我区各地土质、气候差别很大,“树上山”并不宜盲目跟风模仿。
“树上山”的具体做法虽然目前还不宜推广,但这种认真、科学、务实的态度还是值得在全区的植树造林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农牧环境资源工作委员会联系会议上,自治区林业厅一位负责人坦言:林业部门有三大职能,而老百姓最关心,却也最失望的就是植树造林。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2年,我区完成造林面积799.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79.8万亩、封山育林面积519.8万亩。仅2012年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6.8万亩,封山育林面积51.8万亩。截至目前,拉萨市林地面积809.7万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3%……这些漂亮成绩单的背后,却是持续数十年的争议:年年种树,依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全民义务植树已经开展了32年,每年三、四月份都会掀起轰轰烈烈的义务造林热潮,可到目前义务造林质量之低,令人汗颜。原因何在?植树不科学、管理跟不上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我们每年在同一个地方种树,第二年去看时有的树苗被人拔走了,有的枯死了,活下来的一些也东倒西歪,看着让人惋惜,甚至有群众调侃,说我们又来送柴火了。”在拉萨工作15年的董先生告诉记者。有人栽树,无人管护,是几十年来义务造林的弊病。
“适地适树”这个公认的林业规则也经常被违背。“在拉萨,落叶树存活比较容易,常绿树很难,但有时为了好看,在不适宜的地方强行种上了常绿树,结果只是劳民伤财,不见成效。”数位受访的林业系统老专家感叹。
我们发现,不少人一直认为植树是林业、园林部门的事,参加义务植树多半都是为了应景、应付检查,往往只看挖了多少坑,植了多少树,只为了报上有名、电视有画、电台有声,就草草收兵,至于成活率,根本不在检查考核范围。更有人坦言,以前只是把种树当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户外郊游活动,至于具体在什么地方种的,竟然想不起来了。
一部分人努力,一部分人懈怠,使得过去的种树成为数量庞大的“种数”。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人们“流于形式,重造轻管”。
虽然路走得很艰难,但人们的努力却从未懈怠。
现在,自治区造林绿化资金每年投入达到3.6亿元,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每年投入7.6亿元,这些资金全部专项用于重点区域植树造林绿化工作。同时,国家每亩造林的补助是300元左右,现在自治区每亩造林的补助标准已经达到了1000元。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让老百姓种树、护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也许过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久,许阿姨的梦想会在拉萨实现:周围的山郁郁葱葱,雪山映着绿树,蓝天白云相依偎……西藏各地,也变得更加绿、更加美!
我们有理由期待,更有理由去努力。
通过投资评审和验收
创园第一林位于拉萨大桥南面的宝瓶山上。项目于2008年实施,建设总规模为1171亩。其中,造林673亩,封山育林498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广场区、山体绿化区、引水灌溉系统及部分附属设施。该项目投资为1547.9万元,于2009上一篇: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成效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