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既要美丽城市 也要美丽乡村
来源:新华日报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过快过慢都不行,重要的是质量。要进一步提高规划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患上"城市病",才能遏制"土地城镇"蔓延和"摊大饼"式扩张。”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稳步推进城镇化提出要求。这在江苏团全国人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共鸣与深深思考。
城镇化不能大干快上“搞运动”
好的规划能管上百年。“欧洲的很多历史建筑和街道面貌,经历上百年依然保护完好,具有魅力和价值。”南京市市长季建业代表说,“城镇化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当地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民俗乡情等实际情况出发,走有特色、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道路。”
季建业结合南京实际说,我们“先布棋盘、再落棋子”,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规划先行就能减少过程性浪费,让农民受益,遇到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应该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城镇化不是不要农村,不要简单地把城市的一套东西搬到农村,把农村建设得和城市一样。城镇化应该是将城市文明延伸到农村,让农村既有“乡土风情、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舒适生活”。
针对“万镇一面”情况,东南大学教授洪伟委员说,对于目前农村“现代小镇”和“中心村落”建设,政府应加强引导和管理。应利用规划和相关政策,遏制农村住房建设的随意性,将农民建房需求引导到统一规划中来,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心城镇。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建筑设计部门的作用,从区域文化风貌和实际生活需要出发,为城市建设和村镇建房者提供具有共同建筑符号、体现地方文化特征的多样化方案,构建城镇区域文化风貌。
力争每座城市都有独一无二风格
如何科学规划?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戴雅萍代表说,不能抄图纸,搬“样板”,大动土木,开山炸石,人造平原。城镇化不是要消灭美丽乡村,更不是要消灭美丽自然,是因境而成,不是毁境而就。同时,城镇规划还应该以人为本。“人”是城市的灵魂,应按照人的生活习惯和便利来设计和构造城镇,处处考虑居民生活的便利。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魅力,主要在于它是否有文化特色、文化品位。“现代城市发展不是拆除旧建筑、毁掉历史遗存,恰恰相反,富有历史感的文化环境能带来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盐城市亭湖区五星街道雅和社区党委书记苏珍说。
阜宁县县长顾云岭代表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城市规划,应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集聚有效资源,建设文化功能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促进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城镇化规划中,应该大量听取和征求农民的意见建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代表告诉记者,2011年省委省政府做出部署,明确“用3至5年时间完成全省近20万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任务”。在做规划前,我们从“农民意愿调查”做起,抽样选择了13个省辖市近300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形特点、地域文化和距离城市远近等要素各异的村庄,一对一深度调查访谈了超过5600个农村家庭。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最后的总体规划。
人的城市化应该先于土地的城市化
“规划先行,绿色随行。城镇化建设应坚持走绿色节能、低碳环保之路。”戴雅萍代表说,现在建筑能耗已经占到我国社会总能耗的30%,所以,大力推广和发展绿色人居和节能建筑,建设宜居低碳的和谐城市,才符合“美丽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执行的节能标准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仍然较低,在实际落实上更是存在较大差距。”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吴晓蓓建议,进一步加大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建筑节能的力度,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的投入,促进节能建筑强制性标准的尽快出台,推动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不断健全。在技术完备和制度到位的前提下,加快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同时确保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使绿色建筑得到实实在在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代表认为,各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人的城市化先于土地的城市化”,在规划之前,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刻不容缓。江苏省晨朗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秀芳代表也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实现土地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同步;建议允许在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后,转换为城镇户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养老、失业、医疗、就业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