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废弃物何时能逆袭成功?
来源: 中国花卉报
园林废弃物的相关数据看得人心砰砰跳。资料显示,全国园林废弃物每年产生4000万吨,其中北京2015年的园林废弃物约为300万吨,逐年递增,预计2020年超过500万吨;上海植物园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正光说了上海数据,年产大约70万吨。垃圾围城不是说说的,还是绿色“垃圾”。
各地数据大多是不完全统计,且部分来自城建部门,林、农数据并未纳入其中,随着国土绿化的不断推进,真实数据可能更大。记者还发现,此类数据不多、更新慢。显示出该领域产业化不足的现状。
在政府禁烧、禁埋规定出台之前,园林废弃物基本当作“垃圾”处理,最简单的粉碎回田也未普遍实现。据过去几年记者观察,枝条粉碎机在有补贴的情况下,勉强进入各地园林单位、苗木企业,可强扭的瓜不甜,粉碎机大多坐了“冷板凳”,出场率不高。
事实证明,园林废弃物是良好的可利用材料,发达国家早已进入。有人估算了美国的产值,大约100亿美元。
看看国内。参照上海标准粗略做个计算:按当地“十三五”要求,“公共绿地枯枝落叶资源化利用率要达到60%以上”的指标,以此推导到全国4000万吨园林绿化废弃物,那么就是可利用2400万吨,其中三分之二可加工作为基质,按1吨废弃物加工成2.2立方米基质计算,产能是5000万立方米。
国际同类基质价格大约每吨350元左右,一通计算下来发现,这竟然是一个近200亿元的市场。再看细处,河北定州有个专门粉碎苗木枝条的夫妻作坊,年产值100多万元。
包括俞高强在内的许多人都相信,国内园林废弃物变废为宝是可能的。“什么时候崛起不好说,但是会的。”俞高强很坚定。
社会需求
“灰姑娘逆袭”不是靠推算的漂亮数据,更多是社会需求。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社会需求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环保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林产品的安全需求。
近年社会各界意识到,土壤流失与污染现状的问题并不亚于空气与水,环保部于2014年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土十条”,高位助推土壤保护。
近来,土壤问题在许多蔬菜瓜果产区都曾曝出,继而引发了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园林行业的土壤问题也不少,最直观的是种植土缺乏、土壤板结与病虫害频发等现象。
也有间接影响,譬如台风导致大批绿化树木连根拔起的、部分蔷薇科植物普遍流胶严重等窘相,土壤问题都难辞其咎。
园林人士神经紧绷:原本所谓行业问题渐渐发酵为社会问题,这对于创造绿色与美的园林行业而言,辛辣讽刺。
在发达国家,园林废弃物普遍用于景观植物土壤覆盖物及土壤改良基质。记者日前拜访荷兰土壤改良基质生产企业Van IERSEL时,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当地已经不使用动物粪便作为肥料,田间普遍使用植物堆肥改良土壤。而当地苗企在规划时也有堆肥使用的规矩,据说要达到40厘米。
当然,其中有政府力量及行业组织力量的干预,它们是市场“看得见的手”。“看得见的手”从三方面发挥作用:控制、奖励、引导。
看得见的手
上海摩奇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史军鹏深谙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之道,他调查过美国同类情况,当地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乐观,得益于两项规定作保:其一,每家每户的绿化垃圾必须回收;其二,黄土不露天。
奖励政策在发达国家也极为普遍,各国在态度上有差异。记者在荷兰采访时,当地业内人士也表达了政府对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有奖补措施,可惜具体额度暂且不明。
重要的是,“控制”与“奖励”双管齐下,有效引导了市场成型,形成行业标准、市场标准、取费标准。其中最后一项,直接影响了加工企业的钱袋子。
在发达国家,一直秉持“谁制造谁处理”的原则:回收园林废弃物,制造者需支付给加工者费用,包括运费——美国每吨在30美元左右,荷兰则为20欧元至25欧元。加工后还能卖钱,对于这种“进出双向收费”的模式,加工企业自然乐呵呵的。
记者曾问过荷兰一个苗木企业负责人:“如果不把废弃枝叶运到加工厂会怎样?”他有些吃惊,耸耸肩道:“那是不被允许的,我们也不会那样做。”
他的惊讶不足为奇,如果不这么做,当地政府和相关组织会暂停其产品流通的许可。而此市场规则已经深入人心,形成行规,习惯性遵守,就跟人人知道“垃圾得扔进垃圾桶”一样。国内同仁不禁喟叹,觉悟之高,望尘莫及。
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曾做过调查测算,每立方米绿化基质生产成本约为560元,再加上运输、场地、包装等,合计每立方米在700元以上。但售价只在400元左右。显然,若没有“看得见的手”,加工企业入不敷出。
市场化
到这里,明眼人慌了:完全意义的市场化在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可能不成立。
是的。包括俞高强也承认: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必须形成闭环式的产业运行机制。“闭环”的意思,就是有政府等公信,甚至执法部门的参与,挖沟渠、修屏障。可有关部门为什么要做?因为有社会需求。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冗长的产业体系,需要联动政府,让其开道,最直接有效的是标准、土地、环保等问题,它们都是该领域产业化的绊脚石。
目前国内针对该领域有三个比较成型的标准,上海的地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行标、国家质监局的国标。昆山学的是上海,在协会及公司推动下,当地规则建立有了初效,市区内设立了两个回收点,制定了取费标准,细化到了装卸费用的5块钱该谁出;加工设备一应俱全,目前来看囤放场地似乎小了点,但终归是迈出一步,下一步得靠天时地利人和。
总得有人先迈出一步。俞高强认为,如果大家都知道必须要去做的事,那么以邻为壑的想法就是危险的。
基于此,合纵生态现在猛攻两个点,一个是不断优化体系,包括产品、设备、模式等;另一个是不断“喊”,用俞高强的话说是“游说”,对象包括政府与行业同仁。“最好建立一个全国性产业联盟,规范标准,让更多人一起搞。”
他们的“喊”也有了成效,在创新论坛上,合纵生态与浙江两家大型园林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也得到了一众企业、行业组织的支持,他们来自河南、四川、山东等地。
最后说一句:背离了市场、忽略了成本的运营模式,必然不是产业化的正途。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的成型,少不了政府、行业组织或“红顶”企业的参与,而就现阶段而言,技术打磨与意识形态培养都极为关键。俞高强认为,我们需要经历这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