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园林植物病害
来源:温江花木网
法要准、药物要准、浓度要准、剂量要准)的针对性;一连续(治病“疗程”的连续性)。这是有效控制植株病害发生、危害、扩散和蔓延的关键,也是植物病害防控最具技术含量的举措要点。
与一切生物病害防治一样,植物病害防治也要防止“过度”治疗。当前,在园林植物病害领域,这种情况不多,远不如园林植物虫害“过度”防治的现象明显。园林植物防控问题主要还是不治、误治、漏治,生产作业中的行为表现是治而不防,有治无防,不治不防,治不适时,治不到位,治不得法。
科学防控有效途
径治病先治“虫” 如各种病毒病、花叶病、煤污病、松材线虫病等,都是以某些昆虫(如蚜虫、蚧虫、蝽象、粉虱、叶蝉、松褐天牛等)作为植物染病的媒介,这类害虫必先除之,而后方能有效防病治病控病。
治病先治“土” 如各种枯萎病、根癌病、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疫病、菌核病、根结线虫病、灰霉病等多种植物病害的病原以土为匿身之地,以土为浸染之源。即使是非浸染性病害,也有许多源自植物生境土壤之“胁迫”、“污染”、“缺素”、“贫瘠”,故植物生境的基土必先保持“营养”、“通透”、“无毒”,温度湿度适宜,营养面积(实为容积)充裕,才能有效防病治病控病。
治病先治“衰” 如各种弱寄生性“寄主主导型”的腐烂病、烂皮病、溃疡病等。各种寄主主导型植物病害病原有两个特点:一是病原物长期且普遍存在于植物体上,不论病害“发生”与否,“危害”与否,病原物早已附着在植物体上,故病原具前置性和普遍性;二是病原的发育(浸染过程)是伺“机”而行,具有较强的机会性,这个“机会”就是植株本体长势的衰弱和生境条件适宜,促成了植物病害“偶发性”与“必然性”并存,通常情况下先有弱势、极弱势植株,而后才有诸病寄生,进而更大程度上摧残植株的长势,这就以恶性循环的形式构成了“病”对植物的“危害”。
治病先治“种”(苗) 各种先天性、遗传性植物病害皆因“种”引起,多数地方园林种苗检验缺失,检疫流于形式,引起种苗携病进城,种苗带病入土。对这种状况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已成为当前各地绿化的基础性隐患之一。一切化感性、窒息性、先源性、携带性植物病害皆因“种”而产生。目前,许多绿地建设实际上都是不同程度的“带病工程”,绿化工程质量的全程监督多数缺位或形同虚设;“适地适树”在许多地方已沦为不受任何约束的装潢门面的口号,实际上是“地”与“树”“门不当,户不对”,“地”不考虑“树”,“树”不适应“地”;种植环节对植株病害“宽宏大量”的高容忍态度和对病株、病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知识盲点以及种植流程的粗疏、马虎、追风赶潮,已成为各地绿化另一基础性隐患,也给后期绿地养护管理带来无尽的“麻烦”和被动。
治病先治“管” 水、药、肥、剪、护等管护不是防控植物病害的唯一手段,但是科学合理的养护和管理是将植物病害“发生”控制在最小范围、“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的最终手段。
所以,必须认识到:传统的植物病害防治关注的是“末端”,是症状显现之后的“治”,是危害产生之后被动型的“防治”,实际上是难以真正奏效或收效甚微;科学的植物病害防控,把握的是“源头”和“过程”,立足于“防”,是危害形成之前或之初主动型的“防控”。两者付诸实施时从理念到技术举措,虽然不可分割,但又必须予以区别,主次分明,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在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中真正实现园林植保“16字方针”(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所强调的“科学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