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栽树不见树 植树造林莫要“植数造零”
来源:陕西日报
又是一年春来到,阳春三月植树好。各地都利用“植树节”前后的这段宝贵时机,采取领导带头,组织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种种办法,栽杨插柳,绿化城乡,掀起植树造林高潮。
植树造林是保护环境的重大有效措施,对治理环境、降低污染、阻击PM2.5非常重要。有数据显示:一亩树林一年可吸收灰尘2万至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而公园的成片林木还可降低噪声5至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量要多降低5至25分贝。要创造美丽的生活世界,需要切切实实地增加绿色,大兴植树造林新风。
然而,无论把这项工作说得多么重要,每逢植树高潮时,仍有那么一些地方留下“年年栽树不见树,岁岁插柳不成荫”的遗憾:栽植的树成活率低,投入的绿化经费打了水漂,使植树变成植“数”、造林变成造“零”。这些,与整体上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植树造林高潮显得很不和谐。
为何会出现“植数造零”?细究之余不难发现,多数地方缘于形式主义作怪:有些地方搞植树造林,仅是为了形势需要,应付“植树节”的工作安排;有些地方组织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只是为了“报纸上落名,电视上有影”,宣传自己的政绩。在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植树活动组织者的着眼点只放在“植”的场面上,只看植树的人是否都来了、植树活动是否在报纸电视上宣传了等,至于植的树是死是活,则少人过问。
出现“植数造零”,还表现出一些地方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对植树造林工作的统一考虑和系统管理:或者是起初在路边渠旁植了树,又因道路拓宽改道等原因,前栽后毁,劳民伤财;或者是没有科学指导,栽种不适宜当地的林木品种,“水土不服”。凡此种种,都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荒废了宝贵的林业生产时间。
要确保植树造林的落实,关键是要以说到做到、确保落实的认真精神作保证,以严格的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作保障。要真正提高认识,明确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要坚持实事求是,弃假求真,搞好统筹规划,注重植管结合,确保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收到真正的效果。当然,最重要的是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让那些搞形式主义的人沾不上便宜,讨不了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下了希望,收获的才是蓝天。植树造林也要讲求实实在在,再莫搞“植数造零”的假把戏来遮掩人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