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始于环境忧患意识
来源:和讯网
连续两天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京城被埋在严重污染之中。PM2.5浓度出现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后的罕见峰值,城区大部分地区严重污染。不只北京,河北中南部、天津南部、山东北部和西部、河南东部、苏皖中北部、浙江西北部、湖北东南部、四川盆地等地部分地区,近日均笼罩在雾霾之中。
据报道,这一轮大面积雾霾天气不仅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也引起外国媒体的关注,称“最严重雾霾”袭击中国,雾情令人窒息。国内媒体和国外媒体关注雾霾天气,其焦点均指向空气污染。众所周知,空气污染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饭可以少吃一顿,衣服也可以穿旧一点,肉也可以不吃,但不能不呼吸。即便整天待在有空气过滤器的房间里,也无法完全避免空气污染的危害。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从平时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不是靠一时,或者一句话、一个口号就能实现的。那么北京等城市此次的重度污染物,与平时的治理没有跟上,有很大关系,给此次污染酿下了祸根。如果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美丽中国”的目标才有可能逐步实现。
从“最严重雾霾”到“美丽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时间不会等我们,环境污染更不会自行修复,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中国”,除了行动,我们别无选择。从“最严重雾霾”到“美丽中国”有多远?答案只有两个字,行动。唯有行动,才是治理环境污染最有效的药剂,才能最大程度缩短从“最严重雾霾”到“美丽中国”的距离。
那么如何下行动的决心,并能收到实效呢?关键是要从治本入手,要从导致污染的源头抓起。据环保专家介绍,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很显然,这些都与工业污染有关,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即冬季取暖烧煤等。
因此,减少污染排放要作为“重头戏”来落实。针对一些污染企业除了加大监控与监管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则就是或通过技术改造,把污染排放降低最小,甚至为零,不能降低和减少污染排放的企业强行关闭停产和转产。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对于冬季取暖烧煤等情况,可以用替代产品。比如,使用天然气取暖等。且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因为绿树可以将空气中污染物吸收一部分。而现实中,城市的住宅楼兴建和道路拓宽,让城市变的富丽堂皇了,但是绿树却减少了不少。况且要栽植一棵树,没有几年的时间,是难以“绿树成荫”的。
尽管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与监控,依法规范企业行为;二是,增强人们环保意识,改善人们取暖设备;三是,通过植树造林,缓解人们对污染物的吸收,这样严重污染将会得到改观。
经济在发展,环境在污染。到处是工厂,城市一座挨一座,汽车如流水,日夜不停。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变,但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因环境污染不升反降。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土地,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原生态的东西日渐稀少,环境污染已经真切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如何治理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结构,低碳出行,节约能源等等。一切治理、改变环境污染的措施都亟待成为政府和公民的切实行动。这是改变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根本之法,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路径。
“美丽中国”是民众之盼。但如何落地变成可感可知的现实,显然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命题。虽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已被证明是一条不可持续之路。可是,许多地方却依然对治理环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与我们一直未能将环境质量与官员政绩考核相融相通密切相关。看一个地方的发展,不是单纯看表格上的经济统计数据,而要看真实的环境质量有没有提高。只有真正做到此点,才能让官员真正关心“天气预报”,关注环境质量,将治理环境污染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设“美丽中国”才能成为可感可知的现实。